近些年刮起的復古風,讓人們都愛討論,在古時候,人們都如何過新年、如何過情人節等,那今天一起來看看,古人都是怎么養老的?說起來,因為現在面臨的養老難題,讓談論養老聽起來是個讓人輕松不起來的話題。不過,寫過《桃花源記》的陶淵明可能并不這么看。
《桃花源記》里有一句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個提法和我們當前的養老設計有異曲同工之處。首先,養老最好在社區,在家庭。正如桃花源里,老人們并沒有集中在村舍邊上的養老院,而是在社區散居。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養老和托幼緊密結合在了一起。“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就是說這一老一小,實現了互相照顧,最終各得其樂。不過話說回來,這終究只是文人對理想生活的一腔赤誠描繪。
在現代社會,一個健康老人的養老可以通過親人來解決,但如果老人恰好失能失智,那單純依靠家人的力量根本無法讓老人得到良好的照護,相反還會拖垮家人,必須尋求專業養老機構的力量。這也是隨著我國老齡化的深入發展所帶來的養老機構的細分化,針對失能失智老人,興起了有很多專門針對他們的養老機構,普親養老就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憑借著政府的扶持,普親養老擁有非常完善的機構設施:電梯門禁系統、24小時監控設備、家具均采用無尖角處理,在使用尺寸上充分考慮老年人生理特點,智能化護理床、一鍵呼叫系統、全自動恒溫沖水馬桶以及很多的康復訓練設備和老年娛樂健腦器材等。而在護理上,普親養老也按照1:3的比例為每位老人配備有專業的執業醫師、護士護師、康復師、營養師、護工提供24小時日常生活照料規范化流程,全方位的生活照料保證長者享受潔凈舒適的晚年生活,這也是社會的進步為老人提供的另外一種保障。
再來說中華上下五千年,以農業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普通老百姓與政府官員,都怎么養老呢?先從古代官員說起。
比如古代的公務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漢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退休的年齡為70歲,且漢代只有高級官員才能“致仕”,條件是年老或是生病。直到明清,退休年齡才變為60歲,不得不感嘆,現在的公務員真幸福啊……漢代還規定,俸祿兩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功勛極其卓著的少數官員可以享受原俸。
然而到了唐朝,官員退休后就沒有退休金了,但能得到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像大家很熟悉的杜甫,落魄的時候跑到成都靠著朋友嚴武的資助,蓋了一間草房。嚴武死后,杜甫一家失去依靠,輾轉到奉節,靠著都督柏茂林的照顧,當了個小官,才解決了生計問題。后來杜甫想落葉歸根,“官應老病休”,田地也不要了,結果更慘,一路漂泊飯都吃不飽,最后病死他鄉。
不過,不是所有官員想退休就退休的,你需要得到上級批準,上級不批不能退休。比如白居易,70歲還沒退休,寫了《不致仕》: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焙髞碓谛滩可袝奈恢糜指闪艘荒,71歲退的休,三年后,卒。
比唐朝更坑爹的是明朝——不僅不給官員發退休金,連田地都不給。如果家里實在太窮的話,可以根據個人申請,“有司月給米二石,終其身”(600元/月)。
看到這兒,目前所說的都是當官的,那像我們一樣的普通老百姓呢?
沒有官職的古代老百姓,養老基本靠自己。不過,朝廷還是會在政策上有一定的扶持,并且通過法律法規,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比如減免老人及其子孫的賦稅(向國家繳納一定的錢物)和徭役(為國家提供一定期限的無償勞動)。
最早的養老制度從周代開始出現,如果家中有80歲以上的老人,則兒孫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歲老人,則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要知道,家中的青壯年去服役,相當于少了一大筆收入,若不幸戰死沙場,老人的晚年可能就更慘了。
說到這兒,就要提一下漢朝了,兩漢“以孝治天下”,對養老問題可重視了。
孤寡老人在集市上做買賣,可以免繳納租稅。若子女不贍養老人,可是要被判死刑并且暴尸街頭的。老年人可以領“老年證”,養老權益受法律保護。
那么空巢老人怎么辦呢?
別怕,我朝的國家級養老院那可是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名叫“孤獨園”,用于收留、贍養孤苦老人。唐宋時期,這樣的養老機構流行起來。特別在宋徽宗時期,老人的年齡標準是50歲,使養老的人群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史稱【中國老人的黃金年代】。
以史為鑒,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國家制度,還是子女的贍養孝道,國家的孝道文化,其精神內核都始終沒有改。這或許比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述的那個世界,更加現實,也更加豐富多彩。
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湘ICP備15011513號-1」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9 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