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區閑置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每個社區設置50至100張床位
湖南紅網3月4日訊 養老問題一直是人們關心的事,特別是失能失智老人,其子女不僅要掙錢養家,還得騰出手來照顧老人,費心又費力,這也讓人們更加期待建立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今天,中國養老服務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到湖南,實地調研,為湖南建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建言獻策,以便向全國推廣可復制經驗。
“普親”立足社區,以“小而精”贏得市場
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普親”)成立于2008年,一直致力于對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專業、優質的長期照護服務。民營養老機構多半需要政府來扶持,而它卻能做到自負盈虧,經過多年探索,“普親”已在長沙市初步構建出一個區域性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模板。
那“普親”是怎么做的?首先,引入老年人能力篩查機制,讓機構的選址布局精準化。然后,利用社區閑置的公建配套等物業進行適老化改造,開設50至100張床位的小型社區長期照護機構,這不僅降低了成本,還符合老年人在社區養老的習慣。醫療和護理是長期照護服務的保障,為此,“普親”機構專門配置了由執業醫生、康復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護士、護理員、社工等組成的多學科照護團隊。
經實踐證明,“普親”模式的投入成本相比同規模的養老機構,要低得多;機構的建設周期也比較短,省去了拿地、審批、規劃等諸多程序。由于該機構是融入社區且定位在失能失智老人,能有效解決周邊數十個社區的不同服務需求。小而精的管理模式,正符合我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的建設模式。
“長期照護”離不開多部門精準發力
去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的講話中,就提出了要“建立相關保險和福利及救助相銜接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為此,中國養老服務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專門舉行座談會,為湖南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建設獻策。
專家指出,要建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先得開展對老年人的能力評估,只有先摸清失能失智老年人數量和服務需求,才能更精準有效的配置長期照護資源。同時,政府要加強社區長期照護設施的規劃建設,并交由專業的社會力量運營。此外,在長照政策制定上,衛計、人社、民政等涉老部門也需要形成合力,形成統一的制度框架,精準發力。
專家表示,養老護理員短缺是長期照護發展的一大短板,解決此問題,一是開展人才培養時要特別注重對照護文化的熏陶,二是政府要通過一些補貼或獎勵辦法提升養老護理員收入,吸引和留住人才。此外,針對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的難題,要著力推動長期照護保險的探索,進一步提升失能失智老年人的護理補貼額度,讓更多有需要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得到專業的照護服務,提升獲得感。
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湘ICP備15011513號-1」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9 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