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沙龍以“我為兩會建言獻策”為主題,在會上,各方代表對前期征集的養老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梳理,經參加沙龍的“兩會代表”遴選,形成提案提交“兩會”。
今天,普親研究院官微將繼續刊載與養老相關的“兩會”提案以及專家建議,歡迎大家加入專家沙龍行業討論群暢所欲言,同時也歡迎業內同行參與提案投稿!
建立完全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險
近年來,雖然政府、學界、媒體乃至全社會都對我國快速老齡化進程中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和社會服務問題十分關注,但仍然存在目標不清晰,切實有效的對策不足等缺陷。
>>>>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有三:
其一,老年人口劇增對醫療保險形成威脅。2009—2014年5年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退休人員從5527萬人增加到7255萬人,增長幅度為31.26%;醫療保險支出從2009年的2865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7083億元,增長幅度為147%。退休參保人員的劇增,使醫療保險制度負擔沉重,面臨危機。
其二,對最為困難的失能老人關注不夠。在目前2億多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完全失能的老人約占老年人總數的3%左右,大約600萬人。老年人一旦完全失能,不但自身痛苦不堪,還會牽累整個家庭不得安寧。但目前針對這個問題,政府基本上沒有有效的對策。
其三,老年服務機構的運營陷入惡性循環。近年來,在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修,老年服務機構提供的床位數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入住的老年人卻增加不多。因此,床位利用率從2010年的71%下降到2014年的50%上下。
以上數據告訴我們,一方面,失能老人,尤其是完全失能老人迫切需要機構服務,但是我國的大約60—70%老人的支付能力卻又不足。2015年,8000萬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經過十一連漲,已經增加到月平均2200多元。但對老年服務機構調查的結果表明,即使僅僅以成本核算,完全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的費用每月也需要2800—3500元。用經濟學的術語表達,形成如此窘境的原因就是因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不足,導致潛在需求不能轉變為有效需求。
能否找到一種解決方案,同時解決上述三道難題,答案是有可能。因為完全失能的老人的生存期及發生的時間是有規律可尋的,同時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是相對穩定而且有限的。以上的說法有國際經驗為證:美國、日本等國完全失能老人的生存期大約在30—40個月,老人完全失能的平均年齡大約在80歲左右。
因此,可以嘗試用社會保險或政策性商業保險來籌措積累資金,最終將潛在需求轉變為有效需求。同時,根據實踐經驗,一個200人左右的老年服務機構,只要入住老人達到80%以上,正常經營,就可以有5—8%的利潤;經營良好的,可以達到12%。另外,如果將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服務從醫療服務中分離出來,以老年服務機構來提供社會服務,大概可降低成本30%左右,這樣就可以在較大程度上使醫療保險的困境得到紓解。
近年來的一些相關研究表明:中國的老人從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到去世的平均時間是44個月,出現完全不能自理狀況的平均年齡為79歲。完全失能的老人26%在6個月內去世,57%在一年內去世,77%在24個月內去世。以上調查數字包括嚴重失智和高位截癱的老人。
根據以上基本數據,如果暫且不考慮通貨膨脹和經營成本,以2015年的不變價計算的基金積累情況如下:按復利5%計算,40歲一次性躉交3萬元,50歲交5萬元,60歲交8萬元,70歲交13萬元,均可在79歲時積累到20多萬元。如果取生存期44個月,每月支出4000元,則總共需要18萬元。以上的初步計算,說明此保險方案應該是有可探索的前景的。
再來看看被訪問者的參保意愿。在40—59歲的被訪問者中,有49.72%回答“愿意”;在60歲及以上的被訪問者中,有31.53%回答“愿意”。從經濟收入看,月收入3001—20000元的被訪問者中,“愿意參保”的要占到46.67%。從消費支出看,從月支出3000元到10000元的被訪問者中,“愿意參保”的要占41.17%。因此,長期照護保險可考慮先從有支付能力的群體做起,然后用政府補貼的方式,幫助中低收入群體參保。與此同時,保險的范圍可從完全失能老人逐漸推及部分失能老人。
長期照護保險需要時間進行積累,為即時產生效果,可以考慮從職工養老保險每年增加的養老金中拿出一部分資金,建立長期照護基金。目前企業退休人員有8000萬人左右,如果每人每月平均拿出100元,就有80億元。按完全失能3%計算,8000萬人中就會有240萬完全失能老人。每人每月長期照護費用3000元,只需要72億元。所以,用這樣的籌資方式,每月還有盈余8億元。這種方式可考慮進行10年,參加投保的一代人就接上來了。
長期照護保險資金籌措的渠道還可以考慮利用住房公積金,公積金的繳存人,尤其是沒有貸款買房的繳存人可以用積累的資金,在40歲或50歲或60歲時以一次性躉交或逐年交費的辦法,參加長期照護保險。
上述完全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險方案,有可能為“十三五”期間的老年服務打開一個突破口。如果將社會保險或商業保險,與社會服務實現無縫鏈接,以這個鏈接為基礎,還可以將其他的老年服務,如康復服務、心理咨詢服務、健康管理,等等,以及與各種老年用品,如電子產品、信息產品、生活輔具,等等,有效地串聯到一起。此平臺進一步發展,則有可能形成一個以老年長期照護為核心的類似“阿里巴巴”的“護聯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唐鈞普親研究院特邀刊發
*聲明:文章內容如需轉載刊登,請聯系作者本人或普親研究院官微,同時轉載請注明文章作者和文章出處來源。
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湘ICP備15011513號-1」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9 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